查看内容

手机远程钓鱼,阴漂假口空竿,这是酱层底了,试试这几个招数

理想的垂钓环境是怎样的呢?并不是水底一马平川,犹如水泥找平一样;而是水底整体起伏不大,有坡度,但是不大,有点泥,但是不厚,有点草,但是不成丛,根据离岸远近不同,深浅有序;
但是,理想只能是理想,在实战中,不管是野外环境,还是人工挖掘的坑钓塘,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,要么草多,要么泥多,那么坡度大,要么深浅水交汇处不明显;
要说哪一种情况最让手机远程钓鱼人觉得麻烦呢,第一当属水底泥多;为什么这样说呢?首先我们要搞明白水底的淤泥,是怎么成型的,而我们进行垂钓时,又会有着哪些影响;
水底的泥,是因为水流裹着泥沙,沉淀在水底之后形成的,随着时间的积累,这种泥沙的沉淀,会让河床的高度越来越高,比如黄河,如果清淤,也就是清理河床上的淤泥,就很容易爆发涝灾;
当然,从小范围来说,一旦水底的泥沙沉淀的太久,厚度太大,对水域环境、水质,甚至是水下生态链都会造成影响,这其中最糟糕的,就是出现了酱层底;
 
什么叫做酱层底
什么是酱层底呢?酱层底,是水底的淤泥达到了一定厚度,接近水底的部分淤泥的密度很大,紧实的程度接近固体,但是靠近水的部分,则比较稀软,因为淤泥累计的时间比较久;
在淤泥层的表面滋生了大量的微生物、厌氧菌落,成为了微生物、浮游生物的温床,导致水质变肥,而水底的淤泥,靠近水底的淤泥,颜色是黑色,越靠近水的位置,颜色会从黑色变成黑褐色;
如果淤泥层特别厚,接近水的淤泥,会呈现墨绿色,这种淤泥层,因为淤泥的颜色,随着淤泥层厚度不同,分层的颜色也不同,很像酿制酱油时,发酵物的颜色分层,所以手机远程钓鱼人称为这种淤泥层为酱层底,简称酱层;
酱层底和普通的淤泥底有本质的区别,淤泥底的密度比水大,但是比湿泥的密度要小,密度大一些的饵料、鱼钩、铅坠,都能轻松的穿过淤泥,落到水底;
而酱层底接近水底的部分,密度非常大,接近实地了,所以,酱层底一定是淤泥底,但是淤泥底则不一定是酱层底;
 
钓酱层底的水域,会遇到哪些问题
很多钓友,一听说,或者一遇见酱层底,总是觉得不太舒服,这是因为,酱层底因为底实上虚,一旦钩饵落到酱层底,会随着时间,慢慢的将钩饵陷落到淤泥中;
但是同时,因为淤泥的密度比水要大,其表面张力,又会裹住钩饵,不会因为饵料溶散了、脱落了,浮漂就会上浮,而另一方面,饵料雾化、脱落后,陷入淤泥中了;
被窝料吸引而进窝的鱼群,追着饵料的闻到进窝之后,只会在淤泥中拱食饵料,在这个过程中,很难直接找到钩饵,而就算偶然找到了钩饵,因为饵料陷入了淤泥中,也很难吸食鱼钩进唇;
在进窝鱼拱食饵料的过程中,会不断的蹭线、撞线,会让陷落鱼钩的区域变得松动,浮漂就会产生阴漂、假口等漂讯,此时贸贸然提竿,则多半是空竿,几乎没有中鱼的可能;
 
遭遇酱层底,我们应该怎么办
因为我们很难直接观察到水底,所以,要么是我们提前知道是酱层底,要么,就是发窝之后,频繁遭遇阴漂、假口、虚口,频繁提竿总是空竿,才会猜测,是不是遇到了酱层底了;
那么验证一下,也很简单,我们重新打开一幅主线,只需要带铅坠就行,调钓让重铅找底,调平水,或者露出半目,等上一会,如果黑漂了
再以这个位置,左右移动10~15厘米,再试试,如果还是这样,就是鱼道酱层底了;如果浮漂始终保持平水,只漏出个漂尖,那就是普通的淤泥底;
当我们通过观察,确定遇到了酱层底,并不建议,马上就重新开饵,减轻饵料比重,因为减轻饵料比重,是在我们让子线弯曲,钓略钝,或者干脆是钓钝时,才会采用的思路;
在正常情况下,我们应对的思路,则不仅仅是改变饵料比重这一种,根据我们自身的情况(携带的浮漂种类,调钓的经验、水流的流速等),我们通常用这么几种思路来应对:
 
思路一、修剪铅皮,增加钓目(优先推荐)
如果是在池塘、黑坑等封闭水域,水流因素的影响不大的时候,我们建议直接修剪铅皮,利用浮漂的浮力,将钩饵直接带离水底,浮漂上升几目,钩饵离底就有多长;
这样钩饵介于酱层的上层,接近水,只要鱼能进窝,不需要拱到淤泥中,就能快速的找到钩饵,当然,因为酱层的厚度很难把控,在调钓时,本身酱层的淤泥也会裹着饵料,调钓起来,比较麻烦;
这里我们可以这样来操作,先不要带饵,比如原先带饵钓目是4目,不带饵,漂目变成了8目,我们修剪铅皮,直接让漂目变成10目,然后再带饵,如果钓目变成了6目,那就说明钩饵已经脱离了酱层;
反之,如果钓目先是6目,随后还是阴漂,落回了5目甚至是四目,那就需要再次修剪铅皮,一直到钓目不会发生阴漂现象为止,这期间,饵团的体积还不能发生太大的变化,对基本功很是考究;
 
思路二、更换大吃铅浮漂
这种方法比较常见,但是之所以不优先推荐,是因为剪铅操作是最简单的;而这种方法的思路,就是基于原先钓组铅坠、钩饵不变,更换吃铅大的浮漂,利用浮漂的浮力,直接将钩饵拉出酱层;
而我们在更换浮漂时,浮漂的吃铅,至少要大于原浮漂至少1g以上,而验证更换浮漂后的效果,还是通过钓目来判断,如果钓目上升,静观之后,没有阴漂,漂目无变化,那就说明钩饵出酱层底了;
反之,钓目和原先一样,亦或者是又出现阴漂了,那么就说明浮漂的吃铅还是不够大,要么遵循思路一,修剪下铅皮,要么就继续更换吃铅再大一些的浮漂吧;
这样更换浮漂虽然麻烦,但是胜在不需要额外操作,仅仅是更换浮漂就能解决钩饵落入酱层的问题,算是所有思路中,操作最简单,验证最简单的方法了;
 
思路三、重窝铺底
这种方法,我们在野钓中常用,比如我们在钓野塘、河流、湖库时,本身我们目标就冲着大鱼去,既然遇到了淤泥酱层底,反正我们也要打窝,干脆,就用窝料铺一个底;
我们可以用打窝器、打窝船、打窝袋等辅助器具,直接在窝点,用窝料混合小石子、沙子,铺一个脸盆大小的区域,然后我们再将钩饵打到这个位置;
观察漂目,如果钓目增加,或者钓目不变,也没有阴漂现象出现,那就说明,此时的钓点水底已经相对比较密实,至少在水底的窝钓被吃完之前,酱层底都已经变成实底了;
这个方法比较奢侈,也比较繁琐,但是,如果我们湖库守钓的时候使用,效果反而很好,反正守钓也要打窝,正好也是一举两得事,何乐而不为呢;
 
思路四、减轻饵料比重,钓离底
之所以将这种方法放到最后,其实是这种方法最普及,但是论实战效果,反而最糟糕,因为原先的饵料发窝了,就说明饵料的味型很合适,聚鱼效果很好;
但是我们要减轻饵料的比重,加轻麸、加雪花粉,都会导致饵料味型变淡,能不能再次诱鱼,效果着实难以预料,所以,正常情况下,罕有老鸟将这种方法最为第一选择,都是在没有带浮漂,也没有带备用铅皮的时候,才会使用这个方法;
具体做法,就是重新开饵,在饵料中添加10~30%左右的轻麸或者雪花粉,这样饵料的比重变的比较轻,但是具体调多少,这个只能说先调着看,毕竟酱层的厚度我们未知;
调整饵料的比重还不够,还要重新找底,然后测饵重,最后在下拉浮漂,让钩饵离底,这样和前两个思路也是一致,但是操作方式和流程上,相对来说,就麻烦一些;